有一种魅力叫做“开口跪”?/
因为一段新闻视频,张璐意外走红于网络。
视频中的她,出现在中外记者会上,样貌清秀,算不上惊艳,但只要一说话,流利的英语和精准的表达,令全场的中外记者折服不已。
其实,这位“开口跪”小姐姐,并不是语言天才,2000年从外交学院国际法系毕业后,因喜欢英语,才改行做了高级翻译。
如今,她连续7年担任总理记者会的口译工作。即便英语水平已经炉火纯青,被赞誉为“外交部最厉害的高级翻译”,张璐仍然没有停止学习的脚步。

如果说,口语好,只是身为外交部工作人员的本职工作,那么下面这位“小姐姐”一开口,同样也会让人膝盖一跪。
在热门综艺节目中,知名主持人谢娜,以能说会道、反应灵敏深受观众的喜爱,但她有一个致命的软肋:英语发音不标准,一说话就窘态百出。
在一次活动中,“快乐家族”的几位主持人,有幸近距离接触到英国顶级足球明星贝克汉姆。

实力演绎了什么叫做当机会摆在面前时,能力却跟不上实力。
要知道,谢娜的英语成绩并不差,她曾在微博上贴出了自己大学时期的成绩单。
在一直被人当槽点、弱项的英语方面,她竟然得到90分这样的高分成绩,分明就是一枚学霸。

可是,为什么英语考分如此高,身为学霸,还是不能和外国人进行简单的交流呢?
?这样学英语,再学30年也白搭?/
从功利的角度来谈,大多数人学习英语的目的,无外乎就是以下三种:
第一种是应试需求。
小到幼儿园期末小考,中到高中高考、大学四六级、考研,再往上走,雅思、托福、 GMAT等出国留学的敲门砖。只要你身处学校,无一例外,无一幸免,英语分数就是一道关卡。
第二种是应用需求。
大多数人脱离学校,几乎就同步停止学习英语。而这个阶段,无论是求职中的英语面试,还是工作需要,再或者出国旅游,都需要你拿出真刀实枪的本事,而不是成绩单上的100分。
第三种是纯粹兴趣爱好。
还有少数人,只是单纯的为了读懂英文报,听懂英文歌,好奇国外文化,出于自身的兴趣,愿意主动且持续性地学习英语,自我驱动力很强。
不管是出于以上的哪种目的,除了那张英语卷纸以外的任意地方,你总有一天会尴尬地发现一个不愿意面对的事实:
自己学到的竟然都是哑巴英语——口语差,不会说。

我上学那时,一个学霸室友跟我讲述了一件小事。
她在去食堂的路上,碰到一个外国留学生,小帅哥看样子很着急,用英语向她打听教学楼在哪里。
而她在短暂的沉迷男色后,准备开口时,发现自己就像失忆一样,根本不知道怎么说,连比带画,极为狼狈,还好其他同学看到以后,帮忙解了围。
室友当即感叹,撩汉还需英语好,考分再高不会说有毛用?
话糙,理不糙。
国内很多人在学英语这一块,的确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:应试压力下,过分重视笔试,严重轻视口语。
在备考→考试→忘记→重备考的死循环学习模式下,一个人的自我意识会被逐渐麻痹,到最后,就连自己都相信,以为能考高分就意味着掌握了英语。
等到真正碰到外国人时,一句简单say hello的问候语,就会让你张口结舌、抓耳挠腮地说不出来。如若此时不幸被旁人听到,自己简直恨不得找个地缝,赶紧钻进去。
殊不知,应试的能力和生活的能力,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。考英语和说英语,也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。
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即便是高知人群,在和外国人进行简单交流时,也会感到力不从心。
?语言的终极目标,在于交流?/
李笑来在《和时间做朋友》中有一段这样的话:
一门语言不仅仅是一门语言,他代表的是一种文化,他代表的是一种思想,他代表的是另一个世界……
比如,你最终可以熟练使用一门外语,你原本生存的世界就多了一扇门,跨过那个门槛就是另外一个世界,你可以去欣赏那个世界的文艺作品,欣赏那个世界人们的思想观念,欣赏那个世界很多很多美丽的东西。
我倒觉得,英语也只不过是交流的一种工具而已,不必赋予它太多伟大、崇高、了不起的意义。
但目前来说,你的口语好,就意味着你超过了大多数不会说英语的笔试高手,拥有了一张不过期的世界通票。
那么在国内不重视口语的学习大环境下,我们到底该怎么办,才能练好口语呢?
很多人口语不好,第一时间想到的,就是出国接受语言环境的洗礼。
可你要想,现在华人遍布全世界,等你哪天真的有机会出去了,很可能哭笑不得地发现,你只是认识了来自全世界各地的中国人。
所以,不要把口语不好的这口大锅,甩给语言环境,甩给应试教育。练好口语,你还是要靠自己。